close

保津川

 

從京都水運史來看,保津川的發展很早。當京都尚未成為京城時(當時京城在長岡京市),

人們就利用保津川把木材由上游的丹波水運至關西地區,以京都嵯峨的天龍寺為首,大阪城、

伏見城等營建城堡的木材,皆利用保津川進行搬運。自1606年(慶長11年)起,

被稱為「河川大名」的京都富商-角倉了以開闢水路後,米、麥、薪炭等物資也開始利用保津川運送。

由於保津川不只是彎曲,沿途激流、大岩石也很多,開闢不易,利用人力及火藥共花了5個月

,才完成可以讓高瀬舟通過的水路。從此之後,丹波豐富而且質精的木材、糧穀、薪炭等,

皆利用保津川水運到京都,直到1899年鐵路「山陰線」通車,加上二次大戰後陸運逐漸便利,

利用筏船或舟船的水運才逐漸消失。

自古以來,保津川峽谷明媚的山水景色秀麗,當地乘船旅遊的觀光事業,

開始於1885年(日本明治28年)。在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

水上勉、薄田泣堇、大町桂月、三島由紀夫等許多著名文學作品,皆可發現乘坐保津遊船遍覽山水的蹤跡。

當時為了乘坐遊船,必須先由京都乘坐人力車越過老之坡、經過筱町王子、

繼續由保津川的龜岡盆地走到保津峽的入口處-山本濱(現在的觀光小火車(トロッコ)龜岡站附近)乘船,

非常不便。由於羅馬尼亞皇太子和英國皇太子等賓客當年也經此乘坐遊船,該路線遂被稱為「異人道」。

 

 

角倉了以和保津川

角倉了以坐像

 

保津川的順江遊船之所以能像今天這樣享譽世界,

多半是受惠於京都富商角倉了以將保津川開鑿休整的結果。

了以51歲時,決心將早就打算好的保津川開鑿休整計劃實施,

將丹波和京都連接起來,利用水運將豐富的丹波物資輸送到京都,

慶長11年(1606年)3月,他開始著手將周圍山巒環繞,巨石阻擾,

激流湧動的峽谷開鑿出一條水路。最後了以投以巨大的犧牲并斥巨資後,

保津川才得以建成完善的水運系統。

他不僅開拓了保津川的水運,還開拓了京都的高瀬川,

將大阪和京都用運河連接起來,同時還受命於幕府,開拓了天龍川‧富士川的船運系統。

行船至保津川順江遊船終點附近的嵯峨嵐山時,在右側的山腰處可以望見大悲閣(千光寺)。

這是了以為紀念開鑿工程的遇難者建立的一所寺廟。同時,這裡也建有了以翁的紀念碑。

到大悲閣的交通方法

文學和保津川

在河畔吃午飯

 

明治40年(1907年),文豪夏目漱石發表的作品《虞美人草》

中寫到“京都的火車將遊興沖沖的賓客送抵繁花似海的景点

,再從嵯峨返回二條。不返回的遊客則穿山越嶺到達丹波,

兩個人買了到丹波的車票在龜岡下車。自古,遊覽保津川激流都是在此站下車的。

此時河水在眼前流速尚緩,碧油油得惹人憐愛。岸邊生長著回鄉孩童喜愛採摘的筆頭菜

。船夫將船停靠在岸邊等待遊客‧‧‧”,他以清新的筆調,細緻地描寫了順江而下的遊船,

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眼前美景以及船夫精湛的撐篙技藝。

 

從此以後,保津川順江遊船被更多人所了解。自大正時代到昭和時代初期,

尤其受到外國遊客的廣泛歡迎,

由於有很多自京都乘坐雙人拉人力車穿山越嶺來體驗順江遊船的金髮碧眼的客人,

所以直到現在還流傳著各種各樣的故事,并將通到山本河畔乘船場的道路叫做洋人街道。

明治時期的詩人薄田泣董,將處女詩集“逝去的春天”用琴弦捆上石頭,沉到保津川的深淵裡,獻給了水神。

外明治時期的大町桂月,以及近代文學中水上勉的“金閣炎上”, 野田宇太郎的「関西文学散歩」,

井伏鱒二的「篠山街道記」等多數作品裡都出現了保津川。

 

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

很早以前的嵐山渡月橋

 

大正9年(1920)羅馬尼亞皇太子,大正11年(1922)英国皇太子作為國賓訪問我國時乘船順江而下,

并高度讚揚了峽谷的美景及驚險的動感。

昭和4年(1929) 谷蘿絲塔尼公爵一行等諸多外國王儲作為國賓被邀請順江遊。

戰後阿雷桑德拉公主殿下、玛格丽特公主殿下、斯諾卿一行也都乘坐過順江遊覽船。

在國內,大正4年(1915)宮内大臣土方奉山公,大正15年(1926)昭和天皇、

秩父宮妃殿下、昭和58年(1983)常陸宮妃殿下與諸多皇族都曾乘船遊覽。

另外,還有明治的将軍東郷平八郎,以及諸多的文人墨客都曾經到訪,

在暢享溪谷美與險的同時,對憨厚的船夫精湛的撐篙技藝也讚不絕口。

因此,順江遊船廣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ker10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